究竟什么样的“好老师”才符合同学们心目中的标准?我们需要怎样的“好老师”?
现代教育有一个基本理念,一切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师生双方借助于交往和沟通而实现的,没有交往和沟通,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如今,高校师生彼此之间的情感在淡化和疏远,实际交往沟通时间很少。大学生除了与班主任或辅导员接触的机会稍多一点外,其他任课教师只是上课时见一面,课后便很难再“见面”。至于校领导,更是只有在开学典礼或全校大会上才能远远地惊鸿一瞥。以至出现大学四年都要毕业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名,老师对学生也不太熟悉,甚至师生在路上相遇也形同陌人的咄咄怪事。教师在教育任务完成之时,往往也就是师生教育交往结束之际,教育交往成了“露水式”交往。
高校“露水式”的教育交往限制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泱泱大班化的教学若想成就一对一的教育效果也过于理想化。那么,既然在纵向的教育交往里难以淋漓尽致地诲人不倦,笔者认为,“好老师”首先要有“心”,心怀学生,同时在教育交往中抓好“质”——把握好横向的教学空间,以渊博的学识和雍容睿智的师德魅力激活教育任务,使“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更具延展性,让“露水式”教学亦能醍醐灌顶、春风化雨。
此次当选的“好老师”们,收获的学生印象评价多是“和蔼可亲,善于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成长”,一个有心的“好老师”,会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对学生的负责和关心,并下意识地将“露水式”教育交往这一“软指针”当成“硬标准”来突破和要求自己,能利用与学生的多多互动争取双向的成长。专业能力强,教学科研成效显著,是“好老师”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全部,“授业”之外,教师还有“传道”之责。所谓“传道”就是用自己所信奉并践行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孔子认为,“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卫灵公篇》),孔子把“仁”作为师道的最高标准,强调的便是为师者的价值观。在本届“好老师”的评选中,学生们对“好老师”姜玮的评价是“用心,做事认真负责”;当选“好老师”的覃全伦,在学生眼里也是“善良、真诚、正直”的人。可见,学生对一个老师从认可进而接受,乃至把其定位为“好老师”,很大程度上是对该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其在教书育人中折射出来的价值观的肯定。
至于校管理类中的校领导阶层,校园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其办学理念和政教思想的直观体现。哪怕学生已经生成了“领导必然当选‘好老师’”的思维定势,但诸学子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些“亲民政策”的落实,是校园生活中衣食住行各项条件的优化。真正“到学生中去”的领导,应该尊重学生的合理意愿,并用正确的价值观权衡与中和上下政策,进而制定真正“为学生”的决策。作为校园管理成效的直接受益者——西大学子,其呼声和评价往往意味着治校决策的实际分数值,也才是对校领导级别的“好老师”们最真实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