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岁末,新一轮跳槽暗流涌动,有一部分人尤其抢眼——他们并没有延续自己原有的职业轨迹,而是选择了与之前不同的新行业或岗位。一切从零开始,跨行业跳槽的达人们如何计算得失?是否能像所期待的那样有更好的未来?
成功案例
为找寻最合适的,跨行在所不惜
出场人物:顾谨(35岁)
跳槽经历:律师-编程员
国内某知名大学法学毕业生顾谨,毕业后回到南宁,一直在律师事务所工作。按部就班工作了5年,但他并不开心。他告诉南国早报记者,因为个性内向,他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别人还以为他端着律师架子。另外,他不乐意将时间放在“取悦”客户上,也不习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而目前在大多数律师事务所里,律师靠自揽业务、与事务所分账的方式获得收入。因此,这么多年来,顾谨的月收入始终徘徊在三四千元。
顾谨说:“几年工作下来我觉得没劲,做律师不是当初自己想像的那样简单。正好朋友开了一家软件公司,缺编程设计员。平时我就爱折腾电脑,于是争取到做兼职的机会,开始酝酿我的跳槽计划。”实践和理论双管齐下,他一方面从兼职编程员做起,另一方面也加紧攻计算机课程。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
他说:“现在,编程设计的工作让我觉得很轻松,没有尔虞我诈。都说律师是很吃香的职业,在别人看来,离开了很有发展前途的律师行业,挺傻的。我却认为,更换工作并不能完全用金钱和升迁来衡量,现在这份工作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我觉得这次跳槽很成功。”
年轻是动力,转行多学习
出场人物:周志刚(32岁)
跳槽经历:助教-证券分析员-公司管理层
今年正好是周志刚工作10年。这10年里,他转行三次,可谓职场三级跳。他告诉记者:“大学刚毕业,我选择留校,做起了金融学助教,在校时我就把炒股当成兴趣爱好了。后来在证券公司当分析员,几年的报告、表格做下来,又感到了某种危机。”虽然几次裁员都没轮到他,但是他发觉自己并不希望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做下去。在公司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管理事务,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业余报读了一些培训班。“终于有一天,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一个企业的招聘机会,转岗做起了管理的行当”。
“工作的不断变换可以给我重新学习的机会和新鲜感。在跳来跳去中,我的心情和薪水同时看涨。”周志刚说,当然,这样的跳槽往往在上班初期压力特别大,碰上爱论出身的上司也免不了气短。但有什么可怕的?实力总是在工作中得到证明。
失败教训
跨行跳槽,越跳越差
出场人物:李鲲(42岁)
跳槽经历:化工工程师-编辑-技术总监-销售主管
上世纪90年代,李鲲从化工专业毕业后到一家设计院工作。干了6年后,顺利评上了工程师,还参加并主办了许多工程项目,成为单位里小有名气的年轻专家。
当时年轻气盛,李鲲觉得工作太枯燥。2003年,他在某科学杂志谋了份编辑的工作。他说:“干了四五年,我再也不能从中找到新鲜感了。后来我去药厂做了技术总监,再后来又改行做销售。现在虽然做了销售主管,但是每年都有业务考核,压力山大,薪水也不见得高。”
最近,他听说原来设计院的老一辈全部退休了,和他同一批进单位的人,一般的也是院属单位的副总工级别,混得最差的也是主任工程师,还分了房。他说:“跨行跳槽让我走了10年弯路。”
建议
做好准备才能“跳”得更高
20岁的人跳槽和30岁的人有着很大区别。20多岁,年轻,事业尚未定型,多接触一些领域,多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对他们来说是锻炼;而30岁的人跳槽必须考虑的东西太多了。在一个领域内涉足了很长时间,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再转向的时候就要格外小心。
职业构成的公式是行业+岗位=职业。因此,跨行跳槽通常有三种模式,即新职业=旧行业+新岗位;新职业=新行业+旧岗位;新职业=新行业+新岗位。前两种方式,前后工作有部分交集,跳槽难度较小,容易成功。而第三种,实际生活中较难实现。
跳槽只是改变职场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是万能的手段。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谭琛认为,当你不再愿意为工作付出时,你首先要考虑的并不是换工作,而是调整自己的状态。之后,你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准备:
首先,确定新职业是你真正感兴趣和适合的,而且你已经理解和体验过新职业的日常工作内容。
其次,每个职业都需要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你具备某些技能,因此,你需要找出新旧职业间的共同技能。
第三,为了获得新职业,你需要提前学习和掌握与此相关的知识与技能。